发布时间:2019-07-04 浏览次数:8372
作者:周新民
当今时代,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,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,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,社会思潮纷纭激荡。我说过,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、黑色、灰色“三个地带”。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,一定要守住;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,要敢于亮剑,大大压缩其地盘;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,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。
——外文出版社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(第二卷)·坚持和巩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》
【金句背景】
这一金句出自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。随着社会深刻变革与对外开放持续扩大,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西方国家价值观念渗透、多元文化相互碰撞、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等新情况、新问题。意识形态领域是没有硝烟的战场,争夺话语权、网络控制权、舆论影响权、规则制定权、文化领导权等软实力竞争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新角力场。习近平总书记将思想舆论领域现状科学概括为“三个地带”,蕴含了极为深刻的认识论、方法论、系统论思想。
一是认识论。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,任何事物都有上中下、左中右、好中坏之分,在实践中如何分清主要、辅要与次要的矛盾,分辨支持的、纠偏的与打击的对象,对推进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三分法、三点论、三元论大大拓展了二分法、两点论、两元论,不仅强调观察问题、处理问题要充分认识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,还要关注兼顾矛盾双方对立面的中间地带,“红色、黑色、灰色‘三个地带’”思想浸透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深厚底蕴。
二是方法论。“红色、黑色、灰色‘三个地带’”的精辟论述体现了一分为三、一分为多的科学方法论。唯物辩证法认为,认识事物、观察事物、判断事物不能非此即彼,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,没有中间带、没有过渡带、没有缓冲带,而是要一分为三、一分为多地看问题。只有这样,才能把问题认识得更透彻、症结把握得更精准、对策实施得更有效。
三是系统论。历史地看问题、动态地看问题、发展地看问题,是系统认识问题的客观要求。“红色、黑色、灰色‘三个地带’”思想充分体现了认识问题不能以点概面、守住一面、关注一面,而是要立体、系统、全面,特别要关注系统内部各因素的相互影响、相互制约、相互转化。三个地带的划分启示人们,地带与地带之间不仅可以相互影响和制约,而且可以相互转化。灰色地带如任其发展和蔓延,就可能转变成黑色;灰色地带如加强管控和引导,就可能转变为红色;如果只管黑色地带,不顾灰色地带,就很容易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;只有让黑色地带不断向灰色地带转化,灰色地带不断向红色地带转化,才能真正从系统上解决问题。
【知行启悟】
“三个地带”虽然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思想舆论领域提出的,但对认识问题、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同样具有指导、指示和指南作用。共产党员、领导干部,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要自觉运用三分法的辩证思维和科学方法,把握“三个地带”蕴含的科学原理、哲学思想,让“红色”更红、让“黑色”褪淡、让“灰色”转红。
一是让“红色”更红。“红色”代表了真理、进步和正义,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基本盘、主阵地、立足点,抓住“红色”就等于在意识形态领域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,等于抓住了事物的本质、根本和根基。共产党员、领导干部,绝不能忘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,绝不能忘记曾经走过的光辉历程,绝不能忘记在长期的革命、建设、改革中积累的宝贵经验,做到不忘本来、不忘本色、不忘本源。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始终坚持高扬“红色”旗帜,发挥红旗的引领感召作用,不断壮大红色力量,让红色更鲜艳、更纯正、更招展。
二是让“黑色”褪淡。意识形态领域的“黑色”与“红色”相对立,是对立面、对抗面、反对面,抓黑色就是抓住对立面、抓住瓦解点、抓住疑难处。共产党员、领导干部,在实际工作中,对于负面的东西要严加管理,对意识形态领域的“黑”要敢于亮剑、敢于交锋、敢于对垒。要及时采取打击、分化、瓦解等措施,不断压缩“黑色”地盘、限制“黑色”影响,努力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,以达到最佳效果。
三是让“灰色”转红。意识形态领域的“灰色”是一种模糊地带,既不“红”也不“黑”。加强意识形态工作,不仅要让“红色”更红,让“黑色”褪淡,还要做好对“灰色”变红阻黑的工作。在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中,共产党员、领导干部,必须始终抓住“灰色”转红和变黑这一关键和根本,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,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,努力争取中间者、摇摆者。
(责任编辑:孙梦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