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19-06-20 浏览次数:1328
作者: 周新民
需要注意的是,不能把党组织等同于领导干部个人,对党尽忠不是对领导干部个人尽忠,党内不能搞人身依附关系。干部都是党的干部,不是哪个人的家臣。有的干部信奉拉帮结派的“圈子文化”,整天琢磨拉关系、找门路,分析某某是谁的人,某某是谁提拔的,该同谁搞搞关系、套套近乎,看看能抱上谁的大腿。有的领导干部喜欢当家长式的人物,希望别人都唯命是从,认为对自己百依百顺的就是好干部,而对别人、对群众怎么样可以不闻不问,弄得党内生活很不正常。
——2014年1月14日,在十八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讲话
【金句背景】
“干部都是党的干部,不是哪个人的家臣”这一金句出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。这一金句把党的干部的本质属性与封建社会特有的“家臣”对比论述,具有极强的针对性。
一是问题的针对性极强。有一段时间,党内出现了搞人身依附关系、“圈子文化”盛行的不良倾向,将同志关系庸俗化、江湖化、市场化。一方面,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,把身边工作人员、直属部下作为任其使唤、供其差遣的“家臣”,甚至“家奴”;另一方面,一些党员干部热衷于搞人身依附,攀龙附凤、上接“天线”、广拜“码头”,以求拼命挤进“圈子”,亨通官运。针对封建残余思想死灰复燃的迹象,习近平总书记及时向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喊话:党的干部姓“党”不姓“私”,把干部当作私有财产是极端错误的,干部甘愿成为领导的私有财产更是极端错误的,这是严重违反党纪党规的行为,必须尽快警醒、坚决纠正。
二是场合的针对性极强。中央纪委全会是中央纪委例行召开的年度最高级别会议,规格高、规模大,意义重大、影响深远,历来被视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、推进反腐败斗争的风向标式会议。在这次全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以“家臣”作比喻,一针见血指出了把干部当“家臣”、干部甘愿当“家臣”的违纪性质和严重危害,为严肃党的纪律、重塑党的作风指明了方向、立下了规矩、画出了底线,权威性极强。
三是受众的针对性极强。出席中央纪委全会的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党的高级干部,与会者普遍身居要职、手握重权,不仅是“家臣”现象最易发生的群体,而且是现实中最可能发生问题的群体,出现问题对党的事业破坏最直接、最广泛、最久远。在这次会议上郑重向全党宣告党的干部是党的资源、党的财产、党的财富这一公有性质,无疑是对习惯于搞“家长制”,搞“小圈子”,培植“自己人”的领导干部一记当头棒喝,震慑力极强。既对那些拥有“家臣”的干部,达到了警告、警示、警诫作用,又对那些希望成为“家臣”的干部,起到了点醒、提醒、警醒作用,可谓是“一语明是非、一句重千钧”。
【知行启悟】
“家臣”原指春秋时期各国卿大夫的臣属,后泛指诸侯王公的私臣。“家臣”的本质是私有所属,只对“主子”尽忠。“干部都是党的干部,不是哪个人的家臣”金句,通过一肯定一否定连用,以一正一反的表述方式,鲜明指出了党的干部的性质,严正告诫领导干部坚决不能把部属当作“家臣”使唤,党员干部更不能心甘情愿成为“家臣”。共产党员、党的干部,要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金句的明确要求,任何时候,都必须牢记搞公私混淆不行、搞亲亲疏疏不行、搞愚忠效忠不行。
一要牢记搞公私混淆不行。党的干部姓“党”姓“公”,是公有资源,与私有资源性质完全不同。领导干部把部下当作私有资源调配、调度、调用,是彻头彻尾的封建残余思想,是十分典型的公私不分、损公肥私、背公徇私的错误行为,与党纪党规完全背道而驰。全党同志,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,任何时候,都必须划清公私界限、抵制封建流毒,做到公私分明,个人的事自己办、家里的事自己干,坚决不能动用公权让属下做与事业、工作无关的事。
二要牢记搞亲亲疏疏不行。各级领导干部虽然在职务上有上级与下级之分、领导与部属之分、正职与副职之分,职位有高低、权力有大小,但地位无贵贱、关系无从属、身份无尊卑。在党内,彼此之间是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、规规矩矩的工作关系、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,绝不能厚此薄彼、拉拉扯扯、勾肩搭背,甚至放弃原则、同流合污。全党同志,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,任何时候,都必须做到公心在上、公字当头、公私分明,端平一碗水、持平一杆秤,以公取信于干部、取信于群众、取信于组织。
三要牢记搞愚忠效忠不行。对党忠诚是党员干部首要的政治品质,是政治过硬的首要标准。对党忠诚是对党中央忠诚、对组织忠诚、对事业忠诚,而不是对任何其他组织或个人的忠诚。党的干部要强化“我是党的人,不是谁的人”的信念,要追求真理,不要追随领导;要尊重领导,不要顺从领导;要配合领导,不要迎合领导。全党同志,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,任何时候,要始终牢记忠诚于党、忠诚于党的核心才是“大忠”,才是有信仰、有党性的体现,对上司没有原则、没有底线的“效忠”是彻头彻尾的“愚忠”,只会贻害自身、贻害事业。
(责任编辑:孙梦雨)